特殊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,推進融合教育,辦好特殊教育,使殘疾學生獲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,是推進教育公平的需要,是人民美好生活在教育領域中的具體體現和基本要求。無論是從學生人數還是從班級數量來看,我國融合教育規模近年來均呈現出明顯的增長趨勢。同時,融合教育的推進也面臨新的挑戰,主要表現為:融合教育體制機制尚需完善、融合教育質量評價有待改進、融合教育師資質量有待提升。《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》提出,辦好特殊教育,推進適齡殘疾兒童少年教育全覆蓋,全面推進融合教育,促進醫教結合。這就要求我們,優先讓殘疾兒童少年在普通學校接受教育,對中重度和多重殘疾學生通過就讀特教學校、送教上門等方式實施教育,努力使每個適齡殘疾兒童少年通過教育培訓掌握一技之長。
建設高質量的融合教育體系要健全融合教育體系,推進適齡殘疾兒童少年教育全覆蓋。擴大融合教育資源,大力提升義務教育階段殘疾兒童少年的入學率,尤其是提升中西部農村地區、邊遠貧困地區的殘疾兒童少年的入學率。大力發展以職業教育為主要內容的殘疾人高中階段教育,提高殘疾青少年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水平,為高一級學校輸送殘疾學生,培養殘疾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專門性知識和技能。優化高等教育階段殘疾人教育資源配置,助力殘疾人獲得更多的高等教育入學機會。各級各類高校依據自身特色和優勢,建立支持殘疾人教育的學校政策及規章制度,保障殘疾人獲得優質而公平的高等教育。構建大中小學一體化的融合教育體系,設立融合教育項目,保障適齡殘疾兒童青少年獲得優質教育資源。
建設高質量的融合教育體系要改進融合教育機制,提高殘疾學生接受融合教育的質量。依托特殊教育學校的專業支持,構建和創新區域隨班就讀體系,打造跨部門支持的融合教育范式。適齡殘疾兒童、少年優先到指定的具備相應資源、條件的普通學校入學接受義務教育。為有隨班就讀學生或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學校、班級配備特殊教育教師或教師資源,提供特殊的教學資源、方法、技術等方面的支持。有條件的特殊教育學校發揮融合教育資源中心、殘疾人終身學習的作用,為殘疾人提供教育服務。設計融合教育的縱橫交互管理體系,設置專門的融合教育管理部門進行分級管理,負責融合教育政策、戰略、計劃、項目的制定、落實與監管等。
建設高質量的融合教育體系要提高融合教育協作能力,幫助適齡殘疾學生獲得針對性的教育。鼓勵有條件的學校提供殘疾兒童青少年一體化的教育服務,建立殘疾兒童的特殊教育服務體系。在實施融合教育的學校建立針對殘疾學生的教育康復中心。有條件的高等院校設立針對殘疾學生的康復課程,建立專業的殘疾學生師資輔導隊伍。為特殊兒童設計個別化的教育計劃,圍繞殘疾兒童青少年的個別需要準備教學資料、課程教學活動、選擇教學策略,提供物理治療、社會支持等專項服務。
建設高質量的融合教育體系要健全融合教育督導機制。建立“學校—家庭—社會”三方協作的融合教育督導機制,構建多方、多元的監督評價網絡。建立獨立的融合教育督導體系,科學設置有關機構或負責人員,構建完整的督導網絡,公示監督過程中發現的問題,提供解決問題的指導路徑,加強整改特殊學校情況的追蹤督導。利用家長、關注融合教育的社會資源,開拓渠道,讓其參與融合教育監督評價。積極建設第三方融合教育監督評價機構,鼓勵高等院校建立有關機構,提供研究和評估數據,加入監督評價行列;同時,建立融合教育評估機構的資質鑒定和資格準入等制度,保障評估的專業性。注重以評促建,轉變以考試或考察為主的融合教育評價方式,從強調外部監督評價走向為學校自我評價、自我改進。
作者:本報評論員
《中國教育報》2021年06月22日第2版 版名:中教評論·時評 |